有朋友关注“大龄女青年”的恋爱苦恼。年龄偏大时,似乎恋爱成为紧迫的“任务”,而内心却多了一些沉重,变的越加犹豫。
爱情的萌生是一个自然而客观的过程,但是,恋爱却是一个主观抉择的过程。青春期时,生理的需要和促动往往与精神、心理的需要并不合拍,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主观抉择的艰难。其实,恋爱并非有严格的年龄规定,每个人的恋爱历程也非一样。所以,不要轻易给自己一个“大龄”的帽子,甚至时尚地给自己“剩女”的心理暗示。不过,多数女性恋爱迟迟没有进展,以致最后“落伍”,还是有些共同规律的,也是值得探讨和借鉴的。爱情没有早晚,适时抉择,爱情就来得正是时候。
恋爱的时期犹豫不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,往往出于某种矛盾的心态,使很多人陷入强烈的内心冲突。犹豫心态的产生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比如家庭的管束、环境的限制;比如自我评价不当、社会认知混乱;比如学业紧张、忘我工作;也有一些因素属于心理的问题,如对异性的迷茫、对婚姻的不安全感等。
要不要恋爱的犹豫和徘徊对很多女性来说不是一个持久的过程,而对于有些女性而言,内心的踌躇和迷茫却十分的漫长。交友是不是在计划之内,父母会不会支持,男人能否经得住考验……这些疑问强烈地影响着她们矛盾的心理。从某种程度看,这似乎是一件好事,证明她们谨慎和成熟,但也会导致错失良机,过于理性而令男人们敬而远之。
有一个故事:一位哲学家,很有大成之文人气质,被很多女人所迷恋。某天,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,对他说:让我作你的妻子吧!错过我,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!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,但仍回答说:让我考虑考虑!事后,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,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、坏所在,分别条列下来,才发现,好坏均等,真不知该如何抉择?于是,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,无论他又找出了什么新的理由,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。最后,他得出一个结论──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,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验过的那一个。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,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,我还不知道?对!我该答应那个女子的请求。
哲学家来到那女子的家中,对她父亲说:“您的女儿呢?请您告诉她,我考虑清楚了,我决定娶她为妻!”女子父亲冷漠地回答:你来晚了十年,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!哲学家听了,整个人几乎崩溃,他万万没有想到,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,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。尔后二年,哲学家抑郁成疾,临死前,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,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──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,前半段人生哲学是“不犹豫”,后半段人生哲学是“不后悔”。
这个故事一定是杜撰的,人生的抉择也非最后那般简单,不过是表达了一种良好愿望。但是,这个故事的确很有启发。哲学家所犯的错误是犹豫。中国汉字“犹”属猿猴类;“豫”属古象类。“犹”一旦发现人或其他“敌情”,便慌张地迅速爬到树上,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,探头察看。待一切平复,它再跳下树来,东张西望一番,“犹”虽灵巧,却生性多疑。“豫”虽身大力不亏,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;人们根据动物“犹”和“豫”的多疑无主见生性,把它们合在一起,组成“犹豫不决”成语,以两种动物名字,比喻左思右想没有主见、进退维谷,点明了无果断决定的特质。
评论